康健雜誌|2025年度好醫生
王棨德|要成為10%的關鍵少數,突破嗓音治療瓶頸
2025年度好醫生|耳鼻喉科
引進聲帶注射、綠光雷射、顯微皮瓣手術等新興醫療技術的王棨德,多年來持續精進自我,並將AI應用於耳鼻喉科領域。他期望,病患會因為自己的技術、照護,收穫最佳療效。
「啊─咿─嗚─喔─」走進亞東紀念醫院嗓音中心,率先聽到的,是患者在診間的各式發聲練習,接著是語言治療師、個案管理師的懇切叮嚀,要患者返家記得搭配App上的影音勤加練習,治療才會事半功倍。
這是由亞東紀念醫院耳鼻喉頭頸外科主治醫師王棨德率領,擁有語言治療師、個案管理師和行政研究專員的5人嗓音治療團隊。 團隊打破以往語言治療師都被安排在復健科的傳統,成立了專門隸屬耳鼻喉科的嗓音治療團隊,協助聲音沙啞、有嗓音問題的患者,還開發搭載語言治療影音的App,讓患者可以直接在這裡完成看診、治療與復健,如今每個月能進行數百人次的診療。
「王醫師可是長期佔據我們醫院『初診率』排行榜的冠軍寶座,」亞東紀念醫院院長邱冠明笑稱,這代表患者對嗓音治療、咽喉手術有一定需求,也意味王棨德的治療簡單且有效,才能「有容乃大」。
投入嗓音與咽喉疾病,引進新興醫療技術
事實上,聲帶麻痺、長息肉等咽喉和嗓音疾病本來就相當普遍,但在台灣較少受重視,患者不是進行語言治療、調整發聲習慣,就是得做需要全身麻醉的顯微手術。
「就像胃病患者要不吃胃藥,要不做開腹手術,中間有一大段落差。這其中應該要有微創或內視鏡手術的空間,」王棨德提到,他是在2009年由徐元智先生醫藥基金會推薦前往紐約進修後,才發現咽喉門診手術、嗓音微創手術在國外早已行之有年。
微創手術最大的好處,是病人不用全身麻醉、住院,往往病人聲音沙啞地走進門診接受手術後,一走出診間,聲音就恢復如常。 這不僅提高患者的治療意願,醫師排程也容易,又不佔病床,對省下住院和麻醉費的健保更是好事,「等於創造病患、醫師、醫院和政府的四贏。」
王棨德陸續引進聲帶注射、綠光雷射、顯微皮瓣手術等新興醫療技術,為國內的嗓音治療、咽喉手術注入活水。
以聲帶注射來說,某些開心臟、甲狀腺、食道的手術,會波及聲帶神經,導致聲帶麻痺、萎縮,過去治療大多採語言復健,但若注入填充材料如玻尿酸,能立刻解決無法說話的問題;綠光雷射則類似紅外線導彈,能追蹤顏色較深、血流豐沛的病毒疣、血管瘤等組織,人清醒著都能做。而有別於傳統的聲帶手術,是將病灶連同表皮剪除,顯微皮瓣手術能翻起聲帶表皮組織並保持完整,且在移除病灶後進行皮瓣縫合,避免日後的聲帶沾黏問題。
但剛開始將這些新技術引進台灣時,事關人體安全,難免遭遇質疑。
王棨德克服的方式,是蒐集足夠多的個案後發表論文,到醫學會演講、分享治療經驗,提升醫師的接受度,並與多位國內醫療專家合作,撰寫《嗓音與嗓音治療》教科書,讓近年嗓音治療領域變得日益熱鬧,不再是過往的冷門學科。
同時,他還積極推廣嗓音相關的科普知識,包括與全民健康基金會合作,無償出版第1本華語嗓音科普書籍《全民好聲音》,傳達正確的醫學知識與嗓音保健技巧。
嗓音守護者,曾替主播張齡予找回「聲命」
如今,王棨德已協助逾1萬個病例改善嗓音疾病、完成超過5,000例咽喉手術。說到嗓音疾病治療,從為歌手救火到解決聲帶痙攣等疑難雜症,許多人第一時間會想到他。 「王醫師是我的貴人!」一提起王棨德,三立電視《健康零距離》節目主持人張齡予更是止不住的謝意。
當張齡予還是學生、參加選秀節目《超級偶像》時,便曾因過度焦慮導致「聲音全無」,當時她便找過王棨德解決嗓音問題。多年後她進入新聞台工作,一路從小記者成為重要時段的主播,由於身心壓力影響,再度遇到聲音問題。這回,她尋遍坊間嗓音專家,效果始終不佳,卻在無意間看到王棨德發表的一篇〈綠光雷射〉專文,這才想起,王棨德就是先前為她看過診的醫師。
張齡予回憶,再度踏入王棨德的診間時,她聲淚俱下,滿腦子都是自己嗓音沒救的想法,「但王醫師很溫情,告訴我沒那麼嚴重,要我不用擔心,充分展現同理心。」他的療程安排則科學又客製化,依照病徵對症下藥,堅持不做無效的手術。張齡予進行了半年的治療與復健,又介紹不少同業去找王棨德。
「看到病人的症狀有所改善,真的會非常有成就感,也是促使我前進的動力,」王棨德說。
勇於跨域串聯,缺什麼就學什麼
但行醫多年,難免遇到棘手、治療多次都未見效果的病例,王棨德不吝轉介給更有能力、能處理得更好的醫師;更重要的是,他會想盡辦法增進自己的技術。
「我是缺什麼就去學什麼的人,」他細數,聲帶雷射手術是在美國梅約診所習得,甲狀軟骨成形術是在日本京都大學研修,吞咽障礙治療則是前往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進修而成。
「王醫師正向思考、有活力,而且主動學習新知識、新技術,這在醫師中是難得可貴的特質,」邱冠明觀察,多數醫師都會精進自我,但「堅持」才是最大關鍵,許多醫師發現技術夠用、找到舒適圈後,便不再學習。王棨德因為不斷充實自身,視野變得日益廣闊,收到的疑難雜症愈來愈多,克服的難題亦逐步增加,甚至還能向外串聯不同領域。
例如,王棨德目前還身兼亞東紀念醫院人工智慧中心主任,他和資通訊領域的專家合作,發表病理嗓音偵測與即時行動用聲測量的研究。早在王棨德投入嗓音治療之初,便開始蒐集病患的紀錄,再加上年齡、性別等資訊,至今已建置逾萬人的嗓音資料庫,並打造出能分析聲音正常、異常狀態的AI模型。
後來,團隊再和英特爾、遠傳電信合作,開展出能辨識喉癌病徵的AI模型,準確度已達8~9成,希望日後推廣至海外。他解釋,儘管台灣就醫方便,但對醫療資源匱乏的國家,或是看專科醫生要排隊久候的醫療先進國家的人們來說,一旦發現聲音沙啞,如果能夠簡單利用手機、麥克風錄下聲音,初步判定是否有咽喉腫瘤的可能,會是所有人的福音。
王棨德深深記得求學時教授曾說,行醫中有80%的病人,是不管由誰來看都會痊癒的;另外10%則是誰來看都不會好的病人;至於剩下的10%,是由不同醫師診治,會獲得不同結果的病人,「我希望成為這10%的關鍵少數,讓求助於團隊的患者,會因為我們的技術和照護的完整,而有所不同。」